张政文: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新时代“双一流”建设根本任务的战略思考
点击箭头处“蓝色字”,关注我们哦!!
编者按:为了充分发挥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级研究机构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坚强阵地功能、决策智库功能和学术殿堂功能,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202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开展了2020年度“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好文章”评选活动,经过院内外专家三轮严格评选,从院属各单位推荐的我院在职人员2020年发表的216篇候选文章中,评选出“好文章”50篇。“马克思主义研究网”公众号将联合“新时代新思想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世界社会主义研究”、“国际思想评论”、“科学与无神论”、“思想火炬”、“马经青年”公众号分期推出评选出的50篇“好文章”,以飨读者。
张政文: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
——新时代“双一流”建设根本任务的战略思考
摘要:立德树人是高校办学治校的立身之本,它深刻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双一流”、怎样建设“双一流”及为谁建设“双一流”这一根本问题,是新时代“双一流”建设的重要内涵与价值指向。当前推进“双一流”建设必须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的教育优势,把立德树人精准融入建设一流师资队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提升科学研究水平、传承创新优秀文化、着力推进成果转化等“双一流”建设的战略任务中。在此基础上,以党对高校全面领导为根本、师生主体作用发挥为基础、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为底线,形成新时代“双一流”建设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支撑体系。
关键词:“双一流”建设;立德树人;战略思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并日益走向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舞台中心,这对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新期待,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正是对这一新要求、新期待的战略回应,对于新时代提升高等教育公平与质量、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奠定民族复兴长远发展基础具有重要意义。2020年6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致哈尔滨工业大学建校100周年的贺信中期许哈尔滨工业大学“在新的起点上,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这为新时代“双一流”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新时代“双一流”建设必须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围绕“为什么扣”“扣什么”“如何扣”等战略问题,树立战略意识、聚焦战略重点、构建战略支撑,扎实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
“双一流”建设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意义
新时代“双一流”建设为什么要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2016年12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面对新时代“双一流”建设前进中的问题、成长中的烦恼和发展中的困惑,“双一流”建设之所以必须紧扣、能够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就在于立德树人深刻回应、科学解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双一流”、怎样建设“双一流”及为谁建设“双一流”这一新时代“双一流”建设的根本问题。
立德树人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建设什么样‘双一流’”的问题。我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这决定了必须走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世界上不会有第二个哈佛、牛津、斯坦福、麻省理工、剑桥,但会有第一个北大、清华、浙大、复旦、南大等中国著名学府。”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到今天,不可能有一成不变、等齐划一的发展模式与建设标准。各国大学具有一些普遍性特征,但不同历史文化背景、不同政治制度又塑造着不同的大学理念和大学实践,使各国大学具有差异性。新时代“双一流”建设,必须有中国特色。西方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经验可以参考借鉴,但如果不加分析地盲目模仿,就会陷入拿来主义的困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何为“双一流”建设的中国特色?“立德树人”应该是其重要内容。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这是人才培养的辩证法,也是“双一流”建设的客观规律,应把一流水平的立德树人工作作为“双一流”的重要标志与核心内容,切实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在推进“双一流”建设的进程中,努力做到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
立德树人深刻回答了“新时代怎样建设‘双一流’”的问题。“双一流”建设的内涵十分丰富,也有很多路径选择,但有一条主线始终贯穿其中,那就是立德树人,有一个要求始终没有变化,那就是把立德树人放在“双一流”建设全部工作的首位。可以说,立德树人是新时代“双一流”建设的生命线。从生命线之“生命”的规定性来理解立德树人的作用,表现为立德树人体现了新时代“双一流”建设的本质、目的与优势,影响着“双一流”建设的实现及实际成效,更意味着高校推进“双一流”建设的根本在于: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等。从生命线之“线”的规定性来理解立德树人的作用,体现在其作为一条“作用线”,贯穿于高校“双一流”建设重点任务、改革任务与支持措施的方方面面。应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和社会实践教育各领域,贯穿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及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各环节,将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双一流”建设水平的根本标准,努力开创新时代“双一流”建设发展新局面。
立德树人深刻回答了“新时代为谁建设‘双一流’”的问题。建设“双一流”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其目标是提高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及国际交流与合作水平,使之成为知识发现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先进思想和优秀文化的重要源泉、培养各类高素质优秀人才的重要基地,在支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等方面发挥重大作用。从根本上讲,新时代“双一流”建设方向要同国家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坚持立德树人、落实“四个服务”,积极探索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之路,瞄准世界一流,汇聚优质资源,培养一流人才,产出一流成果,以“双一流”建设成效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这既是扎根中国大地推进“双一流”建设的实践路径,更是新时代高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根本落脚点。
“双一流”建设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重点
国务院印发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把“建设一流师资队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提升科学研究水平、传承创新优秀文化、着力推进成果转化”等作为“双一流”建设的重点任务,“双一流”建设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就应重点扣在上述重点任务的落实上,对准焦点、突破难点,以重点任务的重点突破保障“双一流”建设的整体推进。
紧扣立德树人建设一流师资团队。“师者,人之模范也。”人才培养,关键在教师。教师队伍素质直接决定着大学“双一流”建设的能力和水平。“双一流”建设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应把培养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作为重要内容:一方面,加强对教师的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要求,善于发现、总结、宣传教书育人榜样的先进事迹和高尚品德,发挥典型的示范效应和引领作用。引导广大教师不仅做学问之师,更做品行之师,不仅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更以人格魅力引导学生心灵。另一方面,编好师德师风建设的制度笼子。严把教师聘用考核政治关,把政治标准作为基本标准,把是否增强“四个意识”、是否坚定“四个自信”、是否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作为具体要求。严格执行师德师风底线要求,将师德师风表现作为教师考核奖惩及“双一流”建设的首要内容,从根本上遏制和杜绝师德师风失范现象发生。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能适应“双一流”建设要求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使广大教师真正成为科学知识的传播者、崇高理想的引领者、高尚品德的示范者。
紧扣立德树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我国高校,办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并以此来带动高校其他工作。”所谓拔尖创新人才,不仅要理论深厚、学术精湛,更应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应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育人优势,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形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和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着力培养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培养具有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各类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优秀人才。
紧扣立德树人提升科学研究水平。高校具有创新资源集聚、创新活动深入和国际交流活跃的独特优势,承担着科学研究的重要职能,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科学研究与科研院所科学研究的最大区别在于它始终与育人紧密结合,应紧扣立德树人,切实提升高校科学研究水平与科研育人能力。一是站稳学术立场。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哲学社会科学,都应坚持学术研究的人民立场,急国家之所急、解人民之所难,以国家战略需求、人民重大需要为导向,提升高水平科学研究能力,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为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战略实施贡献力量,用实际行动服务广大人民。二是推进科研育人。切实发挥科研工作的育人功能,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选题设计、科研立项、项目研究、成果运用全过程;完善科研评价标准,健全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术评价标准和科研成果评价办法;构建集教育、预防、监督、惩治于一体的学术诚信体系,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价值取向、学术导向,培养他们至诚报国的理想追求、敢为人先的科学精神、开拓创新的进取意识和严谨求实的科研作风,练就建设祖国、报效人民的过硬本领,自觉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
紧扣立德树人传承创新优秀文化。高校是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的重要阵地,校园文化在育人方面具有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作用,传承创新优秀文化既是高校的重要职能,也是“双一流”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实践抓手。一是构建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体系。不断创新新时代高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念、形式与方法,深入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高校教育。二是构建高校革命文化传承创新体系。不断赋予革命文化新内涵与新功能,组织编排展演以革命先驱为原型、以革命精神为主题、以革命文化为内涵的舞台剧、歌舞音乐、网络作品等,进一步讲好革命故事、坚定理想信念。三是构建高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传承创新体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体现到大学精神培育、校风校训凝练中,渗透到课外活动、社会实践中。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体育、艺术、娱乐活动,弘扬主旋律,突出高品位,增强感召力,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要求和高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品牌,把高校建设成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理论研究高地、实践传承基地及传播展示重地。
紧扣立德树人践行高校服务社会。服务社会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功能拓展,也是新时代高校“双一流”建设的责任担当,具有鲜明的价值指向。高校服务社会应立足自身创新资源与人才优势,扎实构建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体系。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面对脱贫攻坚的新形势和新要求,高校应把助力脱贫攻坚摆在服务社会的战略重位,为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同步小康贡献智慧与力量。一是着眼于根本大计继续抓好教育扶贫。落实好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扩大高校面向农村和贫困地区招生规模”的要求,为西部地区、农村地区、老少边穷岛地区的孩子打开教育改变命运的扎实通道,坚决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二是着眼于能力提升系统抓好人才扶贫。建立起多渠道、立体式、系统化的扶贫人才培训体系,培养造就一批土专家、田秀才、现代农业创业农民、农业职业经理人、农村电商能手、乡村工匠、文化能人等脱贫攻坚亟需人才,建好建强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为决战脱贫攻坚提供坚实人才保障。三是着眼于示范推广创新抓好科技扶贫。发挥高校作为“三农”领域基础研究主力军与技术创新策源地的重要作用,加强原始创新和前沿研究,实现核心关键技术和装备突破。推进科技推广与科技扶贫深度融合,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大力推进校地、校所、校企、校村深度合作,切实将高校的创新优势、人才优势与科技优势转化为脱贫攻坚的致胜优势。
“双一流”建设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支撑
新时代“双一流”建设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应以党对高校全面领导为根本、师生主体作用发挥为基础、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为底线,全力构建新时代“双一流”建设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支撑体系,确保把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到实处。
把党对高校全面领导作为根本性支撑。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推进“双一流”建设,关键也在党,应努力构建把党的政治、领导、思想、组织优势转化为“双一流”建设制胜优势的长效机制。一方面,构建高校党委全面领导“双一流”建设机制。推进党委领导下校长负责制为核心的“中国特色”与“现代大学制度”的统一,高校党委应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双一流”建设系列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在推进“双一流”建设中担当主体责任,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保落实,确保党对“双一流”建设的重大部署和各项要求贯彻到位。严格落实领导班子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确保“双一流”建设各项重要工作的充分酝酿与科学管理。另一方面,构建党的建设与“双一流”建设深度融合机制。推动党的政治建设与增强“双一流”建设政治领导力深度融合,把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作为“双一流”建设的试金石,把好“双一流”建设的政治立场、政治方向与政治原则。推动思想建设与增强“双一流”建设思想引领力深度融合,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加快构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大力选拔在“双一流”建设中敢于负责、勇于担当、善于作为、实绩突出的干部,准确把握新时期知识分子特点,加大在优秀青年教师、学科带头人中发展党员。推动作风建设,破除“双一流”建设中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建设重大风险严肃问责制度,以优良党风带动形成良好校风、学风、教风。推动制度建设与构建高校“双一流”建设制度体系深度融合,有效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高效简洁的“双一流”建设制度责任体系。
把师生主体作用发挥作为基础性支撑。“民齐者强”“上下同欲者胜”。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对于高校而言,以人民为中心深刻回答了高等教育“为了谁”的问题,是“双一流”建设的价值导向与根本遵循。以人民为中心不是一句空话,必须落实到办学治校的方方面面。一方面,充分尊重师生的主体地位。让广大师生做办学治校的主人、当“双一流”建设的主角。切实发挥他们的首创精神,在积极落实建设一流师资队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提升科学研究水平、传承创新优秀文化、着力推进成果转化等“双一流”建设重点任务上,主动从广大师生中吸收营养、汲取力量。调动他们参与“双一流”建设的主动性、积极性,保障他们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与建议权。另一方面,推动“双一流”建设成果更多惠及师生。“双一流”建设在理念上应充分反映广大师生的重大关切,在实践中应不断提升广大师生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把师生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赞成不赞成作为“双一流”建设的重要评价标准,人才培养不能仅看教学成果奖、一流专业、一流课程的数量,更应注重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及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实质性提升。把教师队伍建设同改善教师学习、工作和生活条件结合起来,政治上主动引导、专业上着力培养、生活上热情关心,满腔热情关爱教师,改善教师待遇,维护教师权益,最大限度汇聚师生员工建设“双一流”的智慧与力量。
把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作为底线性支撑。当前,应将防范化解高校重大风险作为新时代“双一流”建设的重中之重,进一步提升高校重大风险的治理应对能力。因此,一要在战略的高度把防范化解高校重大风险作为高校内涵发展、双一流建设的基本保障、内在动力与重要契机。二要构建基于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立德树人工作体系,以思政课建设为重点,以教材为基础,课堂讲坛、学术出版、校园网络、对外交流等阵地管理为关键,高质量建设“十大育人”体系,着力培养具有忧患意识、健康身心,敢于善于在斗争中推动发展的时代新人。三要提升协同治理能力。做到政策上沟通、目标上贯通、主体上互通、内容上打通、方式上融通、路径上畅通、资源上流通,实现重大风险洞察、防范、化解、问责、转化的有效衔接,加强校内外协调联动,健全与组织、宣传、统战、教育、网信等单位的协同协作。四是提升依法治理能力。针对现有法律法规对高校法律责任规定不明、担责过宽及高校风险治理法律法规不完备等问题,充实完善《教育法》《高等教育法》等,依照法治思维、法治方式防范化解高校重大风险,为新时代高校“双一流”建设保驾护航。
(注:本文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2019年度卓越研究项目(项目编号:校20190004)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张政文,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校长)
来源:《人民论坛》2020年第25期
★ 备注:请写明收件人姓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方式,或者可以致电我们进行信息登记。订阅热线:010-59366555
长按二维码订阅《马克思主义研究》
END